8 月 29 日,美国司法部(DOJ)和国土安全部一起,成立一个专门打击贸易欺诈的跨部门工作组。

简单说,这个组就是要重点盯着那些想逃关税、搞走私,或者用其他手段骗美国的进口商,这也是特朗普政府为了加强贸易执法推出的重要举措。

 

官网截图

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 Departments of Justice and Homeland Security Partnering on Cross-Agency Trade Fraud Task Force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工作组整合资源,专查违规行为

根据司法部发布的消息,这个工作组把司法部里负责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的部门,还有国土安全部的力量都整合到了一起,专门对付违反关税规定的行为。依据两部关键法律 ——《1930 年关税法》和《联邦虚假索赔法》,贸易欺诈行为或将按联邦刑法第 18 编启动刑事起诉,不仅要罚款,甚至可能扣下违法相关的资产。

司法部刑事司的负责人明确表示:会用尽一切办法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不能让本应该用来减少政府赤字、支持政府项目的钱被偷走。同时,司法部还鼓励大家当 “举报人”,如果发现有不公平的贸易行为或者欺诈活动,都可以举报。

 

近期典型案例频发,企业面临高额处罚

近期,美国已公布多起涉及逃避关税的重大案例。8 月 15 日,美国海关宣布查获史上最大逃税案,23 家进口商与中企供应链涉嫌通过多国转运逃避 2.5 亿美元关税,调查仍在扩大。8 月 19 日,Allied Stone 公司及其高管同意支付 1240 万美元,以解决针对其逃避关税的《虚假申报法》指控,举报人获得超 217 万美元奖励。

案例表明,美国政府对贸易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一旦被认定违规,将面临高额罚款和严重法律后果。

 

 

CBP 发布警示指南,企业需落实尽职调查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近期发布了非法转运警示及合规最佳实践指南。由于近年来非法转运现象明显上升,尤其是涉及中国商品及需缴纳高额反倾销 / 反补贴税的行业,CBP 要求企业必须落实尽职调查,核实原产地与生产流程,不能仅依赖供应商的口头承诺。

此外,CBP 还给企业提了几条具体的合规建议:

  1. 多去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的官网看看,上面有需要警惕的风险提示,一旦发现风险,要赶紧告诉公司各个部门,特别是遇到出口商拒绝接订单,或者货运代理不愿意帮忙处理 “两用物项”(既能民用又能军用的物品)出口业务时,更要留心。

  2. 找贸易服务商或者货运代理时,尽量选那些有完善出口管理和合规计划的,而且他们的计划里得包含防范非法转运的办法。

  3. 要充分了解海外客户的情况,比如要到客户的详细资质、背景信息,评估他们会不会有转运货物或者逃避监管的风险。

  4. 出口 “两用物项” 时,尽量别用 “受托出口交易”(简单说就是由国外客户指定货运代理等环节的交易),除非和国外客户、他们的美国代理已经合作很久,而且特别可靠。

  5. 多利用信息技术,比如用系统帮着做好 “了解你的客户”(KYC)工作,加强其他尽职调查,这样能更好地防范转运风险,确保货物能送到合法的最终用户手里,并且用在合法的地方。

 

随着美国贸易监管环境趋严,涉及进口商品的企业应加倍加强供应链尽职调查,即便自身并非记录在案的进口商。鉴于竞争对手、员工及客户均可能向司法部举报,对供应链环节的疏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企业应主动核查产地链路及文件完整性,采用第三方合规审计,谨慎使用涉及产地变更的业务模式,并定期培训团队,杜绝 “经验主义” 申报。在当前形势下,强化合规意识、积极应对监管挑战,已成为企业维持对美贸易业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