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现象:美西运价腰斩,旺季预期落空

2025年7月,美西航线运价从6月初的5606美元/FEU暴跌至1700-1800美元/FEU,跌幅达70%;美东航线运价同步下跌41%至3300-3800美元/FEU。这一价格已接近船公司成本线,部分航线特惠价甚至下探至1500美元/FEU。与此同时,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连续6周下跌,传统旺季(7-8月)的集装箱需求持续低迷,洛杉矶港等主要港口进口量预计从7月高点迅速回落,8月起将出现两位数同比下降。

二、暴跌原因:多重因素叠加下的需求崩塌

1、抢运潮后遗症

5月中美达成90天关税暂缓协议后,中国对美出口订单暴增82%,短期内运力供不应求,推动运价飙升。然而,美国仓库在6月即出现爆满,库存积压导致后续“无货可运”,需求迅速萎缩。

2、关税政策压制

美国对全球加征的“对等关税”暂缓期将于7月9日到期,贸易商普遍观望,订舱量断崖式下跌。

8月1日起新关税生效后,NRF预测美国8-11月进口量将同比下降10.4%-21.3%,传统旺季需求被提前透支。

3、美国经济疲软

6月美国制造业PMI跌至49(连续四个月低于荣枯线),订单萎缩、就业下滑,消费需求冻结。马士基等航运巨头已下调全年利润预期,汇丰银行预测集装箱行业2025年利润将暴跌45%。

三、下半年无旺季: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1、运力过剩加剧

2025年全球集装箱运力预计增长10.3%,远超需求增速(2.0%)。船公司被迫削减航线(如地中海航运暂停PERAL航线),部分航线运力利用率不足50%。

红海危机持续:胡塞武装袭击导致红海航线无限期搁置,船队绕行好望角增加成本,但无法抵消需求下滑的影响。

2、贸易结构转型

全球贸易从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迁移,跨境电商“小批量、高频次”需求虽增长,但无法弥补传统普货运输的萎缩。

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结构调整(如铁矿砂占比下降、粮食运输上升)进一步改变干散货船需求结构。

3、绿色转型压力

IMO新规推动老旧船舶淘汰,但替代燃料技术路径未明,船东观望情绪浓厚。2025年干散货船新造船订单同比下降92%,二手船交易量却增长11.7%。

欧盟碳关税倒逼船东在2026年前制定船队更新计划,短期内抑制新船订单,但长期将刺激绿色船舶需求。

四、结论:结构性调整下的航运业寒冬

美西运价暴跌70%与下半年无旺季的预测,本质上是全球贸易结构转型、地缘政治冲突与供需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船公司需通过削减运力、优化航线应对亏损;长期来看,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与细分市场深耕将是破局关键。对于货主而言,灵活调整物流策略、提前锁定成本将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