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公告在整个跨境圈引发强烈反响,核心议题为 10 月 1 日之后,“买单报关” 行为是否仍可进行。

针对这个问题,老樊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进行一些解读。

 

 

图源:国家税务总局

 

 7 月 7 日发布的第十七号文。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为第七条:以代理方式(包括市场采购、贸易外贸外中服)出口的企业,必须提供委托方的信息及出口金额,否则将由该企业承担缴税责任。这一规定直击关键要点。该政策的执行时间为 2025 年 10 月 1 日。

上述两条内容尤为重要,其传达的信息明确:自 10 月 1 日起,“买单报关” 行为将被杜绝。

 

 

 “买单报关” 的发展历程

 
 

先从 “买单” 的发展历程说起。“买单” 究竟是什么?老樊 2000 年左右进入物流行业,当时,“买单” 即购买进出口单证。这些单证包括部分进出口公司的额度以及工厂未用尽的出口指标。由于是借用他人名义,当时的成本较高,一个柜子的单证费用大概 1500 至 1700 元,这是 “买单” 最原始的概念。

 2000 年左右,市场出口量大幅增加,“买单” 成本降至每个柜子几千元。彼时,市场主流为 “三来一补”,采用合同报关方式,而 “买单” 行为主要集中在一线海关,如上海、宁波、深圳、广州等口岸,在这些口岸通过 “买单” 进行出口的方式较为盛行,除 “三来一补” 外,多采用 “买单” 出口。

 

东莞太平手袋厂的车间

 

2014 年“买单” 行为出现新的变化,部分 “买单” 所涉及的单证变为 1039 市场采购单证。操作方式为注册个体工商户并申请进出口权, 500 万以内可享受补贴,且能以较低税额实现合规。老樊在 2018 年、 2019 年接触到 1039 相关业务,当时在常熟,没有向抬头公司申请退款,对方提供仓库服务、出口拖车及报关等服务,相当于给予了一定的费用补贴。

2020 年以后,电商专属条款 96、97、98 开始出现。大量小包出口的空运业务采用 9610 条款,9710 和 9810 条款则分别适用于出口至亚马逊及海外仓的电商业务。这些业务通常由各地商务局提供补贴,在高峰期补贴金额较多,目前虽仍有类似补贴,但额度、数量已经大幅减少。当前 “买单” 的成本大致为零成本,或仅存在少量退款或收费,其中的利益空间已逐渐缩小。

2025 年之后,“买单” 行为将迎来重大变革,上述提及的诸多情况可能均无法再实施。

 

“买单报关” 现状

 
 

“买单”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 购买 0110 单号,需提供进项票,企业所得税按出口金额缴纳,结汇依据出口金额进行。

  • 1039 模式无需进项票,500 万以内按出口金额的 5%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结汇方式灵活,可通过 1039 渠道结汇,也可自由结汇。

  • 9610 模式无需进项票,无金额上限,按 4%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样可自由结汇。不过,此类模式日后可能会被部分企业违规使用。

  • 9710 和 9810 模式初期无需提供进项票,报关行仅负责报关,无需缴税,获取政府补贴即可,结汇由企业自主进行。随着监管日益严格,目前相关条款鼓励企业自行申请,自行提供进项票,通过企业报关并缴税,与一般贸易 0110 模式较为相似。

“买单” 行为存在诸多弊端,这也是国家进行整顿的原因所在:

  • 高报货值以骗取补贴。2020 年前后,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许多实际价值 10 万元的柜子,被虚报为 20 万元,甚至有离谱的虚报至 50 万、80 万元。

  • 货不对版,增加监管难度。为虚报货值,部分企业会对品名等信息进行篡改,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 无法溯源,导致出口数据统计失实。由于普遍存在不实申报,海关数据多有虚假,且无法追溯数据来源,难以明确真实的出口企业及出口数量。

  • 违规使用。例如,部分一般纳税人借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通过拆分多个抬头进行1039报关以逃避税款;还有大包货物采用小包 9610 模式报关以骗取补贴,结汇环节也存在问题。

 

 

 “买单报关”终结影响几何?

 
 

新规要求抬头公司必须提供委托企业的真实数据,包括货物价值和货物明细,否则将被视为自行出口,海关和税局将对其征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因此,抬头公司需高度重视,若未按规定执行,自身将面临不利后果。物流链条上的各参与方均会受到影响。跨境电商卖家等委托方会与物流公司合作,由物流公司承担 “买单” 责任,再委托报关行或抬头公司具体操作。但各方数据未实现互通,可能出现申报 20 万元而实际仅 10 万元的情况。如今要求实现溯源,必须掌握真实货主的数据。

对于货主而言:

  • 采购成本上升。因需进行一般贸易报关,必须提供进项票,以往可随意采购且无需开发票的情况不再可行,需与正规企业合作并获取发票。

  • 税收成本增加。出口数据得以完善,海关掌握出口金额后,将依法征税。

  • 出口成本上升,与抬头公司及物流公司的合作更为紧密。以往可随意更换合作方,现在需选择可靠的合作方,每月向海关提供综合数据,否则将面临风险。

  • 手续增多。需与进出口企业签订委托协议,与物流公司签订免责声明,并进行真实数据汇总,增加了办公手续成本。

 

对于物流公司而言:

  • 手续成本增加,需向抬头公司提供更多物流数据,如柜号、货物信息等,否则将承担相应责任。

  • 合规成本上升,需制定免责声明,否则可能被视为真实货主而被要求缴税。

  • 查验成本增加。随着报关货物增多,每个柜子所载货物品类越多,查验风险越大。许多物流公司可能向客户承诺承担查验费,这无疑会增加自身成本。

 

对于报关行和抬头公司,将面临监管成本上升、监管风险及税务风险增加的问题,需做好溯源工作。

 

 

未来可能的应对方式

 
 

老樊也分析了一点未来行业可能会有的应对方式:

  • 货主自行申请进出口权,自主退税,采用 0110 或 9710、9810 模式报关,并依法缴税。

  • 年出口额 500 万以内的中小电商,可申请个体工商户并获取进出口权,采用 1039 模式报关,按 5%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例如,出口金额 100 万元,默认获利 5 万元,需缴纳 25% 的增值税,该方式相对简便。

  • 对于不熟悉相关操作的企业,可委托抬头公司协助寻找进项票并办理缴税事宜。税局在收到税款后,可能不再进一步追究。对于工厂而言,结汇相对灵活,短期内出口数据可能不会完全如实向海关申报。不过,这仅是过渡方式,未来监管将愈发严格,该方式可能在 10 月 1 日政策执行初期成为主流。

 

 

从发展前景来看,税局的这一举措具有积极意义,将推动物流及进出口行业更加规范。对于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及物流的企业,合规经营将使其在市场中更具优势,行业乱象的整治也有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明确缴税义务,使企业经营更趋健康。许多电商企业虽有缴税意愿,但缺乏合规的法律依据,部分企业在缴税问题上态度摇摆。政策的出台明确了缴税标准,企业在出口时将税收纳入成本预算,有助于实现健康发展。

减少行业内卷,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以往中国商品以低价出口,虽可能降低对方的相关指数,但企业自身获利有限,还导致行业内卷。如今将合规成本纳入考量,企业更注重品牌建设,这对中国制造的出海具有积极意义。

政策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开始执行,企业需从现在起着手准备,逐步适应。选择合规的服务商协助进行税务及进项票规划,或许是更为可靠的做法。